20世紀90年代,一塊與巴爾米拉出土漢綺構圖風格和織造技藝類似的漢綺,在新疆尉犁縣境內羅布泊西側的營盤遺址中出土。
處于東西方交流十字路口的新疆,見證了東西方紡織技術經由絲綢之路的交融。多年來,新疆絲路沿線的古樓蘭、營盤、且末扎滾魯克、民豐尼雅以及吐魯番等地,集中出土了大量東漢魏晉至北朝時期紡織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李文瑛近期完成的“紡織考古”相關課題,通過分析出土紡織品材質、紋樣、技藝等,為絲綢之路的紡織技術與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佐證。
她介紹,早在公元前1世紀絲路暢通后,隨著絲綢的大量輸出,中原地區的蠶桑絲織技術就逐漸傳入新疆地區。不晚于3世紀,養蠶技術已傳入新疆,3世紀中期左右,新疆出現了復雜的地產錦等。隨后,絲綢產品和絲織技術又經由新疆沿絲綢之路縱深傳播。
漢晉時期,營盤地處絲路中道的交通要沖。上世紀9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在營盤遺址發掘出百余座墓葬。其中,營盤95BYYM15號墓規格最高,年代大體為東漢末至魏晉前涼時期。墓主人為一男性,頭戴貼金面具,袍服華麗,顯示出生前不同尋常的身份和地位。
墓主人頭枕雞鳴枕,這是漢唐時期中原百姓常用的寢具,其面料正是對禽對獸獸面紋漢綺?梢,自漢代中原王朝對西域進行統治和管理后,西域人生活中也處處傳承著漢文化。
而墓主人身上所穿的紅地人獸樹紋罽,則是一件東西合璧的產物。它獨特的雙層毛織物,由紅、黃兩色經緯按排列比1:1平紋交織,描繪了以石榴樹為軸兩兩相對的人物:他們裸體、卷發、高鼻,手持矛、盾、劍等武器作揮舞狀,具有典型的古希臘、羅馬風格!八鼈儏R聚了西域本地及東西方不同的藝術、技術風格,從而表現出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崩钗溺f。
西方紡織品對中國的影響首先是從紋飾開始的。李文瑛介紹,以新疆出土北朝絲綢紋樣為例,除了傳統的中國珍禽異獸,來自中亞、西亞、南亞一帶的各種動物及神獸大量出現,如獅、象、孔雀、山羊、翼馬、駱駝等。再如,魏晉以后,有西域文化特色的植物紋樣也開始出現,比如最早傳入的葡萄紋。
李文瑛說,在新疆出土的東漢魏晉至北朝時期的絲綢中,還有大量的顯花織物,從技術上看,當時除來自內地的絲綢生產采用傳統中原技術外,在新疆地區還出現了中亞技術體系的顯花絲織產品。她認為,對于這些絲織物,尤其是對反映當時絲織技術最高水平的織錦所傳達的技術信息還應深度挖掘,有助于深化絲綢之路紡織技術交流研究。 |